东兔养兔论坛

标题: 我想养兔子 [打印本页]

作者: 张霞    时间: 2009-8-2 14:57
标题: 我想养兔子
我想养兔子,但是没有销路 。
  可否有人指点 ,谢谢  QQ6601314
作者: 长春天龙兔业    时间: 2009-8-4 19:23
养了  就知道销路了
作者: 长春天龙兔业    时间: 2009-8-4 19:24
自己摸索摸索  这种事不能总靠别人的
作者: 吕志和    时间: 2009-8-24 21:4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小关    时间: 2009-9-15 15:31
黑龙江五常市位于黑龙江省南部,北接松嫩平原,东南靠张广才岭西麓与尚志市相邻,东北部与哈尔滨市阿城区相邻,西部、西南部、南部与吉林省的榆树、舒兰、蛟河毗邻,是黑吉两省经济结合部,地域呈狭长形,西北倾斜,素有“六山一水半草二分半田”之称。
    黑龙江万宝獭兔养殖总场就坐落在五常市之腹中,东起龙凤山,西止双城市,南到吉林省愉树市,可谓地势优越,及其适合发展养殖业。
    万宝獭兔养殖总场成立于2003年,是五常市唯一一家有营业执照,且集养殖、供应、收购、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过7年的良性市场运做,公司依照种、皮、肉综合开发、制作、买卖的综合性运营理念,不断开拓市场、扩大规模,现今养殖场獭兔存栏量已达7万多只,年出售商品兔25万多只。
    近年来,獭兔总场在北达牛家镇养殖户的合作模式下,养殖场各项工作更加完善,合作商也更加广泛,横跨省内外。截至现今已与200多家养殖户签定了常年的购销合同,与山东、河北尚村、辽宁沈阳、吉林长春等的皮毛收购商也都建立了长期的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生意合作伙伴遍及全国。
    养殖场在运营的几年里,不断开拓创新,吸纳人才,近年来更是高薪聘请了本科毕业且有20多年工作经验的资深畜牧师一名、大学毕业的高级畜牧师两名、高级业务顾问一名,此外,公司养殖场还购买了4台服务车,全方位为用户服务。
    为了促进用户的生产销售,养殖场还大力推出了各项养殖优惠政策,诸如:在购买獭兔的时候,养殖场与用户签定常年回收合同,减去了用户买卖难的后顾之忧;其次,养殖场全年24小时提供服务,用户不但可以拨打公司的服务电话,寻求帮助,在遇到具体养殖问题的时候,工作人员还会亲自上门进行售后技术指导,协助用户完成獭兔治病、防疫等工作;此外,养殖场还常年平价提供适应各个阶段獭兔生长的饲料和獭兔用具,全年免费提供种兔、仔兔疫苗。
    万宝獭兔养殖总场本着认真贯彻市委提出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赶超发展的精神,立足于科学的经营理念,在始终监守质量第一、信誉至上的发展理念之时,创下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绩。
獭兔养殖产业不但是带动农民致富的好项目,同时还是拉动地方农民的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好行业。万宝獭兔养殖总场,依照科学的养殖理念、凭借专业的养殖团队,近几年,相继培育出基因优良的獭兔良种,在顾客群中,拥有极高的口碑。
    万宝獭兔养殖场培育的獭兔养殖后不但长势迅速、抗病能力强,且皮毛质量上好、成活率非常高,在精心饲养下,其成活率可达百分之九十以上。
    万宝獭兔养殖场,本着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为养殖户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用户在养殖种兔时发现有食仔、无乳、患病、老化等现象,一经核实后可免费调换种兔,真正做到了顾客就是上帝。此外,为保证用户的养殖利益,养殖场还实施了高价回收策略,定期从养殖户手中收购商品兔,促进养殖户大力养殖同时,也增加了养殖户信心,除去了用户的后顾之忧。如果按每只商品兔收购重量为5市斤,每斤价格为10元来算,单凭养殖场的保底收购,养殖户年收入还可达1500元。
    除成活率高之外,万宝养殖场的獭兔繁殖也非常旺盛。一只母兔一年可产仔4—6窝,一窝出栏数平均为6只,一年出栏的商品兔可达30只,这在常规的养殖中,可算是及其可观的数量。给用户带来了不晓得收益。
    此外,养殖场还会为养殖户提供适合獭兔养殖的饲料,价格优廉、质量上乘。这样在同等养殖数量的情况下,养殖万宝獭兔在饲料上所花费的价钱就会比一般的少很多,综合起来养殖利润也会增长不少。简单地估算一下,一只母兔一年饲料支出为120元,而一只商品兔一年的平均饲料支出为750元,如此一来,一只种兔年纯利润就可达630元。
    在万宝獭兔养殖总场不断扩大养殖规模之际,养殖场的工作人员,诚邀各位养殖大户前去莅临考察
    养殖加盟热线15945768900关经理QQ531678417QQ群88416112
作者: 王鹏·爱上小兔    时间: 2009-10-25 21:23
我想养兔,就是没技术不敢下手,有没有一些有规模的养殖场肯给点补助让我去学习一下。
我可是能吃苦耐劳的。




欢迎光临 东兔养兔论坛 (http://101.200.88.18/)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