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真菌病的治疗。此类药物的抗菌机制在于其与真菌细胞膜的固醇结合,从而破坏细胞壁功能。真346蒲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取决于胞膜同孵的特性。如对制菌素耐药的念珠菌株比敏感株含有更多的麦角固醇。真菌的野生株对多烯类抗生素是敏感的,但长期应用抗生索可导致菌的耐药,念珠菌、球拟酵母及隐球菌皆可诱导产生对多烯类抗生素的耐药。耐药有两种。即原发耐药与继发耐药。前者是从未接触过抗真菌药即存在的耐药,后者是原来敏感菌株,在治疗中产生耐药(最常见原因是抗生素用量不足,长期用药)。对制霉菌素耐药的菌株也常对两性霉素B耐药,但对匹马霉素不耐药。在制霉菌素与两性霉素B刚使用时,也未发现二者的交叉耐药,所以不能排除一些菌株将来对三种多烯类抗生素同时耐药的可能性。有资料表明,临床分离株2O%对制霉菌素耐药(MIC>25U/m1)。匹马霉素抗酵母菌的作用较强(MIC=1.5~12g/m1),皮癣菌则较差(MIC=3.O~1OOP.g/m1),对此药的耐药菌株很少见。两性霉素B很少用于皮癣菌病的治疗。由于毒性强,副作用大,常应用低剂量,治疗系统性真菌病需与氟胞嘧啶(5一FC)、眯康唑等合用。此外,两性霉素B的体外诱导耐药也比其他抗真菌抗生素容易,尤其是对白念珠菌。灰黄霉素:为非多烯类抗生素,用于皮肤、甲、毛发真菌病的治疗。其作用机制在于使真菌细胞壁几丁质合成紊乱。红色毛癣菌较石膏毛癣菌对此药更敏感,MIC值分别为0.1~20~g/ml与120"~160p-g/m1。石小孢子菌耐药的自发频率为10~。灰黄霉素‘很易产生耐药株。耐药可经紫外线照射人工诱导产生耐药是治疗失败的常见原因。I991年第17卷第6期合成药物氟脲嘧啶衍生物:5一FC:主要用于酵母样菌及霉菌所致的系统性真菌病的治疗,是唯一的抗代谢抗真菌药。系由真菌细胞内的胞嘧啶脱氨基酶将其转化为5一FU,再磷酸化后,整合入真菌的RNA,从而产生蛋白缺陷,干扰真菌核酸合成。此药的耐药株很常见,约10%的真菌原发耐药,敏感株治疗期间也易继发产生耐药,故不仅在治疗前,治疗期间也应作药敏试验。白念珠菌对5一FC的敏感性还取决于菌的血清型,血清型B型较A型敏感。此外,隐球菌、曲菌等也易产生耐药。眯唑类衍生物:包括唑类(克霉唑、咪康唑、益康唑、羟苯苄唑、的康唑、酮康唑、肟康唑等)和三唑类[妥康唑(terco-nazole)、伊康唑]。此类药物皆为广谱抗真菌药,毒性小,使用安全。其中克霉唑是最早应用的咪唑类药,在浓度为10~g/m1时抑菌,2Og/m1时杀菌,因该药可刺激肝脏产生微粒体酶从而破坏药物的生物活性故不能口服。咪康唑可外用,口服及静脉给药;酮康唑胃肠道易吸收,可治疗系统性真菌病,也可用于甲真菌病的治疗。此类药物的遗传性耐药尚来发现,但表型耐药很常见(译者注目前已应用临床的氟康唑其优点与疗效远高于酮康唑,是否有耐药可能尚不定)。丙烯胺类:是最新合成的抗生素.包括115ftifine、terbi115fine。前者抗菌机制是干扰真菌细胞的脂类代谢从而损伤胞浆膜及细胞壁。.可治疗皮癣菌引起的感染,MIC为0.05--~0.5~g/ml。此类药较新,尚未见有耐药的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