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农科金兔 于 2012-2-24 14:19 编辑
本病也称传染性口腐烂病,是由坏死杆菌引起的一种散发性传染病。以皮肤和皮下组织(尤其是面部、头部与颈部)、口腔粘膜的坏死、溃疡和脓肿为特征。
一、病原:
坏死杆菌为革兰氏阴性,无鞭毛和荚膜,不形成芽孢。本菌产生的外毒素,能引起组织水肿;产生的内毒素可引起组织坏死。本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抵抗力不强,60℃ 30分钟可被杀灭。5%来苏儿10-15分钟,2.5%甲醛10-15分钟,5%石炭酸2分钟,可杀死本菌。
二、流行特点:
被病兔及带菌兔的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外界环境可成为传染源。传染途径主要通过损伤的皮肤、口腔与消化道粘膜而传染。本病多为散发,有时也可呈地方流行性发生。幼兔比成年兔易感性高。环境潮湿、闷热、拥挤、吸血昆虫叮咬、营养不良等,可促进本病的发生。
三、临床症状:
最先的症状是由于粘膜缺损,出现泡沫样流涎和食欲紊乱,采食因疼痛而出现食欲减退或停止采食,体重迅速减轻。唇部、口腔和舌粘膜、齿龈、颜面、颈部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出现坏死性炎症,形成脓肿、溃疡。颌下淋巴结肿大,并有干酪样坏死病灶,坏死灶侵害到喉部,便可自行侵入胸腔入口,使波及范围内的肌肉、血管和皮肤坏死,表现为胸前、脚底部、四肢关节等处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坏死,形成脓肿、溃疡。肝、脾、肺有坏死灶,胸膜炎、心包炎。病灶破溃后散发恶臭气味。
四、防治措施
(一)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兔舍及环境要保持清洁卫生,并经常消毒;兔舍要光线充足、干燥和空气流通。除去兔笼内的锐利物及其它易擦创伤皮肤的异物,减少咬斗,防止皮肤损伤。如发现皮肤外伤,应尽快涂5%碘酊或紫药水;大伤口必须缝合。隔离治疗,并彻底消毒兔舍,防止扩大传染。
(二)治疗
1、首先彻底除去坏死组织,口腔用3%过氧化氢或0.1%高锰酸钾冲洗,再涂擦碘甘油或10%氯霉素酒精溶液,每日两次。还可以用磺胺类药液涂擦或冲洗,以及试用这类注射剂,但需增加饮水量,否则能产生并发症。
2、皮肤坏死时,用3%双氧水或5%来苏儿冲洗,然后涂5%鱼石脂酒精或鱼石脂软膏。当患部出现溃疡时,在清理创面后,涂擦土霉素软膏或青霉素软膏。福尔马林液冲洗坏死组织,一般1次可愈,个别严重的,一周之后冲洗1次。
3、全身治疗可用磺胺二甲氧嘧啶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2-0.3克肌肉注射,每日两次,连用3天。土霉素,每千克体重20-40毫克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用3天。青霉素,每千克体重4万单位腹腔注射,每日2次,连用4天。氯霉素,每千克体重20-40毫克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用3天。
4、加喂葡萄糖水,给病兔增加能量,效果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