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兔传染性水疱口炎病原 本病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水疱病病毒属,主要存在于病兔的水疱液、水疱皮及局部淋巴结内,在4℃时存活30天;—20℃时能长期存活;加热至60℃及在阳光的作用下,很快失去毒力。
流行特点 本病多发生于春、秋两季,自然感染的主要途径是消化道。对家兔口腔粘膜人工涂布感染,发病率达67%;肌肉注射也可感染,潜伏期为5~7天。主要侵害 1~3月龄的幼兔,最常见的是断奶后1~2周龄的仔兔,成年兔较少发生。健康兔食入被病兔口腔分泌物或坏死粘膜污染的饲料或水,即可感染。饲喂发霉饲料或 存在口腔损伤等情况时,更易发病。本病不感染其它家畜。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5~7天。被感染的家兔病初舌、唇和口腔粘膜潮红、充血,继而出现粟粒大至扁豆大的水疱和小脓疱,水疱和脓疱破溃,发生烂斑,形成大面积的溃疡面,同时有大量唾液(口水)沿口角流出(照片4-01、照片4-02)。 若病兔继发感染坏死杆菌,则可引起患部粘膜坏死,并伴有恶臭。由于流口水,使得唇外周围、颌下、颈部、胸部和前爪的被毛湿成一片,局部皮肤常发生炎症和脱 毛。病兔不能正常采食,继发消化不良,食欲减退或废绝,精神沉郁,并常发生腹泻,日渐消瘦,一般病后5~10天衰竭而死亡。死亡率常在50%以上。患兔大 多数体温正常,仅少数病例体温升至41℃左右。
病理变化 可见兔唇、舌和口腔粘膜有糜烂和溃疡,咽和喉头部聚集有多量泡沫样唾液,唾液腺轻度肿大发红。胃内有少量粘稠液体和稀薄食物,酸度增高。肠粘膜尤其是小肠粘膜,有卡他性炎症变化。
鉴别诊断 根据口腔炎症和流涎等特征,较易作出诊断。本病没有兔痘那样的皮肤性丘疹、眼炎及内脏器官病变,两者易于区别。本病舌、唇和口腔粘膜有水疱、脓疱和溃疡面,这可与化学刺激剂、有毒植物、霉菌引起兔的口炎相区别。
防治措施
1.预防:
(1)加强饲养管理,不喂霉烂变质的饲料。笼壁平整,以防尖锐物损伤口腔粘膜。不引进病兔,春秋两季做好卫生防疫工作。
(2)对健康兔可用磺胺二甲基嘧啶预防,每kg精料拌入5g,或0.1g/kg体重口服,每日1次,连用3~5天。
2.治疗:
(1)发病后要立即隔离病兔,并加强饲养管理。兔舍、兔笼及用具等用20%火碱溶液,20%热草木灰水或0.5%过氧乙酸消毒。
(2)进行局部治疗,可用消毒防腐药液(2%硼酸溶液、2%明矾溶液、0.1%高锰酸钾溶液、1%盐水等)冲洗口腔,然后涂擦碘甘油。
(3)用磺胺二甲基嘧啶治疗,0.1g/kg体重口服,每日1次,连服数日,并用小苏打水作饮水。
(4)采用中药治疗,可用青黛散(青黛10g、黄莲10g、黄苓10g、儿荣6g、冰片6g、明矾3g研细末即成)涂擦或撒布于病兔口腔,1日2次,连用2~3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