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传染性水泡口炎 本病又称流涎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口腔粘膜水泡性炎症。大量流涎是本病的特征性症状。
一、病原
本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主要存在于病兔的水泡液、水泡皮,口腔粘膜坏死组织、唾液及局部淋巴结中。病毒在4℃时能存活30天,-20℃能长期存活,在50%甘油生理盐水保存在4℃冰箱内,能存活3-4个月。加热至60℃及阳光的作用下,此病毒很快失去毒力。
二、流行特点
自然情况下,本病毒只感染兔,主要侵害1-3月龄的幼兔。春秋两季多发病。发病率约67%,死亡率可达50%左右。病兔是主要的传染源,传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病兔口腔分泌物及坏死粘膜内含有大量的病毒。健康兔吃了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后,通过口腔粘膜而传染。饲养管理不当,饲喂霉烂有剌的饲料,损伤兔的口腔,更易诱发本病。
三、临床症状
潜伏期为3-7天。发病初期口腔粘膜潮红充血,而后,在唇、舌、硬腭及口腔粘膜等处出现粟粒大至扁豆大的水泡,内充满纤维性液体。不久水泡破溃,引起口腔粘膜坏死、烂斑及溃疡,有恶臭,同时大量流涎,使唇外、颌下、胸部和前爪粘湿,该处的绒毛粘成一片,剌激局部的皮肤发生炎症和脱毛。外生殖器也可见溃疡性的损害。病兔体温升高到40-41℃,食欲减退或不食,沉郁、腹泻、日渐消瘦,衰弱而死亡。
四、防治措施
(一)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特别是春秋两季更需加强,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防止引进病兔。引进的种兔须隔离饲养观察1个月以上,健康兔方能进场。不要饲喂带有芒剌的饲草,清除饲料中的尖锐物,以防损伤兔的口腔粘膜发现病兔应立即隔离、治疗。兔舍、兔笼、用具等用0.1%过氧乙酸、20%热草木灰水或1-2%火碱消毒。
(二)治疗:磺胺二甲嘧啶,每千克体重0.2克内服,每日1次,连服数日;用2%硼酸水冲洗口腔后,再涂碘甘油,每日1次,连续4天;用0.1%高锰酸钾水冲洗口腔,再涂明矾末,每次0.5-1克,每日1次,连续4天;用2%明矾溶液冲洗口腔,每日两次,连冲3天,每次冲洗之后涂碘甘油。同时,用金银花或野菊花煎水拌料喂,并给予优质柔嫩易消化饲料,避免使用粗硬饲料再损伤口腔粘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