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囊尾蚴病又称兔豆状囊尾蚴病、兔囊虫病,呈世界性分布。它是由狗、猫等肉食动物的豆状带绦虫的幼虫寄生于兔引起的疾病。兔是中间宿主,常寄生于兔的肝脏、肠系膜和腹腔内。对人无害。
一、 病原及生活史
囊尾蚴,呈卵圆形或圆形,直径约为10-18毫米,透明或半透明。狗、猫、狐狸等吞食了带有豆状囊尾蚴的脏器而感染豆状带绦虫病,两个月后,即可排出豆状带绦虫成熟的节片和卵,兔吞食了被节片和卵污染的饲料后,24小时内,六钩蚴从绦虫卵中钻出进入肠壁,侵入血管,随血流到达肝脏,2-3个月内发育成囊尾蚴,被侵袭的胃、脾、肝、肺和腹膜等挂满葡萄状的囊尾蚴包囊。个别囊尾蚴可侵入大脑。
二、临床症状
兔在一般感染时,症状常不明显,大量感染时有肝炎症状,严重影响肝功能。病兔表现为食欲障碍,口渴,阵发性发烧,腹胀,弓背,被毛无光泽;眼圈苍白,嗜眠,不喜欢动,动作迟钝,逐渐消瘦,体力衰竭,最终死亡。囊尾蚴侵入大脑,破坏中枢和脑血管,急性发作可引起突然死亡。剖检可见肌肉苍白并带微黄色,腹腔积有淡黄色腹水。常在胃网膜、胃脾韧带、肠系膜、膀胱韧带、腹膜、肝脏表面见绿豆大至黄豆大,灰白色半透明的囊泡,内含1个白色头节。囊泡常成葡萄串状,一般5-15个一串,多者可达数百个。肝脏中有时可见纤维化痕迹或肝硬变。
三、 防治措施
(一)预防:本病应以预防为主。防止狗、猫粪便污染兔的饲料和饮水,同时不用含有豆状囊尾蚴的兔肉和内脏喂狗、猫。必须防止狗、猫接近兔场、兔舍。定期为狗、猫驱除绦虫。
(二)治疗:吡喹酮,每千克体重25毫克,皮下注射,每日1次,连用5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