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 兔的传染病
一、兔瘟
又名兔病毒性出血症、兔出血热,是由兔瘟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
【诊断要点】
(一) 流行特点
1、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发于秋末(9、10月份)至来年的春末(4月下旬),夏季发病率较低。具有一定的季节性。
2、病免、死兔、隐性感染兔为主要传染源,病料污染过的环境是重要传播因素,呼吸道、消化道、伤口和粘膜为主要传染途径。
3、主要危害60日龄以上的青、壮年兔,但近几年来流行特点有幼龄化的倾向,60日龄左右的幼兔亦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哺乳仔兔和成年老龄兔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4、病程短,病势猛,死亡率高。病程一般为3-4天,未免疫的青壮年兔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95%以上。
(二)临床症状
最急性:感染病毒后10—12小时即突然死亡,死前不表现任何症状,只是乱跳几下,即倒地死亡,有的病兔临死前还在吃食。这种情况在流行初期最为常见,来势猛,死亡率高。
急性:感染病毒后24—40小时,体温升高至41℃左右,精神不振,不愿动,常缩成团,有渴感,死前突然兴奋,在笼内乱蹦乱跳,然后前肢伏地、后肢支起,全身颤抖倒向一侧,四肢乱划或惨叫几声而死。多数病历鼻部皮肤有碰伤,有的死兔鼻腔流出泡沫样血液,此类多发生在流行中期。
以上两类绝大多数发生于体质肥壮的青年兔和成年兔,死前肛门松弛,肛门周围兔毛被少量淡黄色粘液沾污,粪球外附裹有淡黄色胶样分泌物。
亚急性:一般发生在流行后期,多由急性型转化而来,一般多发于3月龄以内的幼兔,兔体严重消瘦,被毛蓬乱无光泽,病程2—3天,大部分愈后不良。
慢性型:近年来在临床出现一些新的特点,3月龄以内发病幼兔表现在病程明显拖长,有的可维持5-6天,症状为精神沉郁,头低下触地,流涎,前肢向两侧伸展,四肢趴开,似瘫痪状,不吃不喝,最终衰竭而死。有的病兔可以康复,但生长不良,并可长期带毒而为传染源,对种兔要坚决给予淘汰。
(三)病理变化
病死兔的各脏器都呈现出不同的病变,主要是肺、肝、肾、脾的出血性变化,以肺部最为典型。鼻腔、喉头和气管粘膜淤血、出血,气管出血尤为严重,部分鼻腔和气管内有泡沫样血液;肺淤血、出血,出血点从针尖大至绿豆大以至弥漫性出血不等,切面可以流出大量泡末样液体;胸腺呈胶样水肿,并有少数针头大至粟粒大的出血点;肝淤血、肿大、质脆,色暗红或红黄,切面粗糙并有出血点;胆囊肿大,充盈;肾肿大、质脆,呈紫褐色,切面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切口外翻,切面多汁;脾胶样水肿,高度充血、出血,呈黑紫色,边缘钝圆,质地脆弱,切口外翻;全身各处淋巴结充血、肿大,切面有出血点;膀胱积满黄褐色尿液,有些尿中混有絮状蛋白质凝块,粘膜增厚,有皱褶。但近年来发现的呈慢性型死亡的3月龄以内幼兔在病理解剖上,除胸腺水肿、出血以及肺淤血、出血外,其它脏器变化不明显。
【鉴别诊断】
因本病在病理变化上与急性败血型巴氏杆菌有某些相似之处,应注意鉴别。
兔瘟与急性败血型巴氏杆菌病区别诊断
类 别 急性败血型巴氏杆菌病 兔瘟
病原 多杀性巴氏杆菌 兔瘟病毒
流行病学 散发性为主,少数暴发性 主要呈急性流行性
病理变化 鼻腔和气管内常有浆液性分泌物,肝有许多白色弥散性坏死点,心外膜有出血点,胸、腹部腔有较多淡黄色液体。 肾肿大、呈紫褐色,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脾胶样水肿,高度充血、出血,呈黑紫色;膀胱积满黄褐色尿液,有些尿中混有絮状蛋白质凝块。
临床症状 呼吸急促,流脓性或浆液性鼻液,打喷嚏,部分病死兔出现腹泻现象。 以急性突然死亡为主,很多死前不表现任何症状。有的濒死前突然兴奋,在笼内狂奔,尖叫而死。少数患兔鼻孔流出鲜红泡沫样血液,有的肛门周围有少量淡黄色粘液。
【防制措施】
(一)预防
1、由于本病来势凶猛,蔓延迅速,死亡率高,必须严格把住防疫这一关,定期接种兔瘟疫苗。建议幼兔断奶时倍量首免,每只幼兔皮下注射2毫升,但由于此日龄的幼兔,其免疫机能尚不健全,免疫力不够坚强,因此2月龄时最好加强免疫1次,以进一步提高抗体水平,增强免疫保护系数,以后可按常规免疫接种,即每年免疫2-3次。
2、严禁从疫区引进种兔,严禁闲杂人员随便进入兔舍,严禁商贩代取兔皮。
3、做好兔舍、兔笼及用具的消毒工作。兔舍地面每月定期用2%-4%的火碱消毒,兔笼每月定期用火焰喷灯消毒一次。
(二)治疗
在一般场户发生本病以通常是对全场兔普遍注射一次兔瘟疫苗,一般注射4到5毫升,可以对部分兔起到预防挽救作用。发生本病后应特别注意:①对全场进行彻底地消毒,可每日用0.1%过氧乙酸带兔喷雾消毒一次。②对死兔应深埋至1米以下,并压实以防狗等动物扒食而传播。③严禁内外人员来往,至少封闭一个月。④加强饲养管理,促进兔体健康。
二、传染性水泡性口炎
本病是由传染性口腔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因主要要特征是口腔粘膜层发生水泡并伴有大量流涎,故又称”流涎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诊断要点】
(一)流行特点
1、除冬季发病率较低外,春、夏、秋季节均有较高的发病率。病兔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而传染。
2、饲喂全价颗粒饲料的兔场户发病率较低,饲养管理不当特别是喂饲霉烂和有刺的饲料是本病主要的诱发因素。
3、1-3月龄幼兔发病率较高,刚断奶幼兔最易感染,死亡率可达50%左右。成年和老龄兔不易感。
(二)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4-6天。病初体温变化不明显,出现全身症状后,体温可达40—41℃,精神不振,食欲减少或废绝。发病初期表现为口腔粘膜红肿、充血,随着病情的发展,在嘴唇、舌和口腔其他部位粘膜上出现大小不等的水泡,水泡内充满着透明的纤维素性液体。当水泡破溃即形成溃疡,口腔中流出大量唾液,使唇外、颌下、胸前等处被毛粘着、结块,伴有恶臭。因口腔炎症、溃疡疼痛,病兔精神沉郁,烦躁不安,食欲不振,腹泻,脱水消瘦,侧卧不起直至瘫痪,如果疾病的后期发生细菌的继发性感染,全身症状加剧,病兔常在5—10天内死亡,死亡率可达到50%左右。
(三)病理变化
口、舌和唇粘膜有小水泡和小脓疱,水泡和脓疱破裂形成溃疡面或烂斑;咽、喉部有大量含泡沫的唾液,颌下腺、舌下腺和腮腺发炎、充血、肿大;胃扩张,内有大量粘液,肠特别是小肠有卡他性炎症。
【防制措施】
(一) 预防
1、加强饲养管理,特别应注意检查草粉、麦麸等易发霉变质的饲料原料和饲草质量,防止饲料发霉以及异物损伤口腔粘膜。
2、防止引进病兔,发现病兔及时隔离治疗,对病死兔笼位用火焰喷灯(金属笼)或2%-4%火碱(砖或水泥板结构笼)进行彻底消毒。
(二) 治疗
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措施。对病兔一般采用对症治疗和抗菌药物控制继发感染。
1、每只兔用病毒灵1片(0.2克),复方新诺明1/4片(每片o.5克),维生素B1、B2各1片,研成末,再用凉开水配成混悬剂,用塑料壳眼药水滴管吸药液,给病兔灌服,每日两次。一般用药2-3天。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