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兔成活率的高低,反映了兔场的饲养管理水平和兔群的质量状况,是养兔效益好坏的重要标志。由于家兔的妊娠期短(1个月左右),初生体重小(50~65克),裸体无毛,皮薄肉嫩,闭眼合耳,不能行走,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可以说是先天发育不足,对于环境的适应性很差。但生后的发育特别快:4天长出绒毛,7天开耳,12天睁眼。7天体重增加1倍以上,4周龄体重可为初生体重的10倍。开眼前,仔兔除了吃奶就是睡觉,母乳是唯一营养来源。以上因素表明,仔兔难养。提高仔兔成活率,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吃好初乳:初乳是指母兔产后1~3天所分泌的乳汁。与常乳相比,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能量等营养物质。及时吃到吃足初乳,可使仔兔增强抗病力,是提高成活率的关键措施。
仔兔生后6小时内必须吃到初乳。凡是能吃足初乳的仔兔,腹部丰满,胃部呈白色,安静不动;否则,仔兔腹部瘦瘪,吱吱乱叫,到处爬动。如果发现仔兔没有吃到初乳,应人工辅助喂奶。方法是,将母兔轻轻放到产仔箱内,一边抚摸母兔的被毛,使其安静下来,一边让仔兔吃奶。如果母兔没有拔毛,可人工辅助拔毛。喂奶前,可用温热毛巾按摩母兔乳房,以促使乳腺分泌乳汁。
调整体重:仔兔的初生重并不一样。一般来说,体重大的健壮,竞争力强,抗病力强。由于仔兔不像猪那样固定奶头(即仔兔第一次吃哪个奶头,以后便固定下来,不再吃别的奶头)。因此,在吃奶时,体质健壮的仔兔始终处于优势地位;那些弱小的仔兔,由于几次吃不足奶而越来越弱,最终死亡或变成"僵兔"、"小老兔"、"拉腿兔",从而失去了饲养的意义。
调整体重可采取"开小灶"、"吃偏饭"的方法。即每次喂奶前,先让那些体小的仔兔吃奶,当它们吃饱后再让体大的吃,经过5~7天左右(即5~7次,每天喂奶1次),体小的仔兔即可赶上来,全窝仔兔体重基本一致。对于产仔过多的母兔,可以采取寄养的方法,让那些产仔数较少、母性好、体质壮、产期接近的母兔代养。为防止保姆兔闻出不同的气味而"歧视"和"虐待"被寄养的仔兔(如果处理不当,有可能将仔兔吃掉),应事先将两窝仔兔混合,约几个小时后,它们的气味一致,就不会发生吃仔现象了。一般来说,多数母兔的护仔性较强,不会发生其他不测事件。但为防万一,亦可在母兔的鼻端涂些清凉油、风油精或碘酊等有一定气味而又无害的物质,以混淆其嗅觉。有人在仔兔身上涂抹母兔尿液。由于尿液极不卫生,又不便于收集。因此,此法不可取。当产仔过多而找不到保姆兔时,应主动将那些体小的仔兔及早淘汰,以保证其他仔兔的健康发育。否则,所有的仔兔全部保留,结果都发育不好,有的中途死亡,反而不如及早淘汰。有条件的地方,可将淘汰的仔兔卖给生物制药厂。
保温防冻:仔兔的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没有御寒能力,惧怕寒冷。保温防冻是初生仔兔管理的中心工作。除了兔舍整体加温外,应在产仔箱上下功夫。产仔箱用保温隔热性能好的材料制作,底部铺一层泡沫塑料板;选用保温性能好、吸湿力强、蓬松柔软的材料作垫草(如切短轧瘪的麦秸、稻草、消毒的禽毛、碎刨花等),并将垫草整理成中间低、四周高的浅锅底状,以便仔兔集中,互相靠拢,减少散热;仔兔吃奶后,用兔毛盖好。冬季可将产仔箱集中起来,放到较温暖的地方。
预防疾病:仔兔的疾病虽然不多,但对仔兔也会造成威胁。主要预防"黄尿症"和大肠杆菌病。前者主要是仔兔吃了患有乳房炎母兔的乳汁,葡萄球菌毒素等使仔兔中毒所致。后者主要是笼舍卫生不良引起,应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
预防兽害:主要是鼠害。在农村鼠害造成的损失是相当严重的。应采取多种方法,主动灭鼠,也可与"避鼠"(即将仔兔集中起来,放到老鼠不能去到的地方,或吊起来,或用笼网罩住等)相结合。
及早补料:母兔的泌乳量随着产后日龄的增加而增加,一般到21天才达到泌乳高峰,此后急剧下降。而仔兔对于营养的需求与日俱增。在母兔泌乳高峰到达之前,仅靠母乳已不能满足仔兔快速生长发育的需要。如果此时不另外补料,必然影响仔兔的发育。仔兔补料可从16~17天开始,补充一些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容易消化的全价配合饲料,其主要营养为:蛋白质20%~22%,消化能大于12兆焦/千克,粗纤维8%~10%。适量加入一些助消化药(如酵母粉、酶制剂等)、抗菌素(如土霉素、杆菌肽锌等)、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一次不宜喂得太多,要少食多餐。
适时断奶:虽然仔兔断奶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但实践证明,过长的哺乳期不管对于仔兔还是对于母兔都是无益的。一般来说,仔兔断奶时间在30~35天;实行血配,28天断奶。由于我国农村饲养条件有限,28天以前断奶,对于仔兔断奶以后的发育及成活率有一定的影响。断奶采取一次断奶法,无需分期分批地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