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二)大山深处养兔人
在赤峰市红山区红庙子镇东南营子村有一个养兔大王,人们知道他的兔子养得好,但却对这位养兔大王没有太多的了解,只知道他养兔之前是从城里来的,城.里的人在这山沟沟里还能做出大文章,实在让人费解。带着疑问,我们见到了这位有些传奇的人物——谭楚一。
40开外的谭楚一和普通的农民没有每什么两样,朴实的微笑、憨厚的面庞,知道我们的采访来意之后,他笑着说没什么,刚开始养兔就是为了生活,没有什么太多的想法。当我问他是基于什么样的想法从城里来到山里创业时,老谭的眼睛有点湿润,他说这得感谢他的姐姐谭赤梅。
1999年谭楚一从赤峰毛纺厂下岗,下岗后的他情绪低落,家里正在上学的孩子以及今后生活的压力令谭楚一心理压力一天比一天重,干点儿什么能养家糊口是他那个时候每天想得最多的问题之一。这个时候,姐姐谭赤梅坚定地对弟弟说,干脆上山搞点养殖业。老谭听到这个想法后.心里掂量了半天,一来自己在城里生活了几十年,根本就不懂什么养殖业,二来搞养殖风险大,除去劳累不说,万一搞砸了,赔进去的钱可是自己买断后那些钱的几倍呀,老谭犹豫了。看到弟弟犹豫不定的样子,姐姐谭赤梅心里非常理解弟弟的难处,曾经经过商的她在商海拼搏了十几年,也养成了她做事果断、雷厉风行的经商思路。在姐姐的再三劝说下,老谭终于决定放手一搏。就这样,2000年姐弟俩回到了老家红庙子镇东南营子村,包了一块地开始了养獭兔。
“创业难,下岗职工创业更难,到山里创业难于上青天”,老谭田忆起当初创业时的情景,声音有些哽咽。面对一块光秃秃的山坡,姐弟俩开始了创业的第一步,雇一辆推土机把这偏坡子推平,盖了2间简易的房子,准备开始养兔子。没有想到,从外面买回来的兔子还让人给骗了,赔了6000块钱。老谭买回来的是肉兔,产值低不说,也很难经营成活。开弓没有回头的箭,2001年,老谭从北京以每只种兔200元的价格买回了24只懒兔,谁知还不到一个月就死了5只,辛苦经营了大半年之后连个小兔崽都没有留下一只。经历这两次事情之后,姐弟俩深知科学养殖的重要性,通过在养殖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并到外地学习取经,老谭养獭兔的经验积累得越来越丰富。并在镇里畜牧师的指导下,2002年姐弟俩终于看到自己辛苦经营的獭兔下了第一只小兔,看到了小兔,对于他们来说就是看到了希望,老谭算了一笔账:一只懒兔一般重5斤,卖肉以每斤5元钱算可收入25元,外加兔皮回收价每张50元共75元。因为獭兔的肉质鲜美细腻,附近的人们很爱吃懒兔肉,兔皮更是吸引了河北、北京附近的客商前来寻购,到2002年年底老谭已经存栏300多只獭兔。就在姐弟俩喜上眉梢时,懒兔市场行情突然低靡,懒兔价格回落幅度较大,不但挣不着钱反而要赔钱了。又一道难题摆在姐弟俩的面前,因为养兔,姐弟俩抛家舍业,家里的另一半儿每个月还要拿工资往山里去投资,老谭的哥哥和嫂子也为了支持弟弟来到山里和他们一起创业。怎么办?有着一定经商经验的姐姐谭赤梅此时做出了一个正确的判断,市场走势有高有低,有涨幅也有回落,只要自己全面掌握养獗兔的经验,就不怕市场上的任何风浪。2003年下半年,已经存栏1200余只獭兔的姐弟俩迎来了自己创业几年间最为为开心的一天,不但还清了欠下的十几万元的债务,存栏的獭兔也将为老谭带来近3万余元的收入。不仅如此,姐弟俩还开垦了周围的荒山,种上了沙打旺和苜蓿。老谭认为种养殖业必须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小产业链,这样不仅降低经营成本,还能提高抵抗市场行情低靡的风险,一切都是自产自足。在荒山周围老谭种上了葡萄、柿子、枣树、。他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几年之后把这里建成一个农家旅游区,让城里的人们来这里体会最地道的农家生活。我问他还想不想回城里了?他说原来想,现在曰子一天天好起来,反而倒留恋这里了。采访结束后谭赤梅告诉我,当初自己有着极大的压力,但是她不能让弟弟察觉。成功了,自己的压力会减轻一些,如果不成功,都不知道该怎样去面对兄弟媳妇了。说完,她开心地笑了起来。
责任编辑:mxt & 文章来源:农牧民周刊
[ 本帖最后由 meteor 于 14-11-2006 05:33 AM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