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成功者的足迹<连载>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账号登陆 【注册】 找回密码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楼主: meteor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成功者的足迹<连载>

[复制链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2 09:35:38 | 只看该作者
   【养兔感悟】 loveliness 楼上客气了,只是让大家有个参考/有个方向吧.在这些实例中,可能对您有所启发,祝您早曰步入他门的行列.
17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2 09:39:02 | 只看该作者
(十四)养兔专业户改卖辣兔头 月赚过万! --------------------------------------------------------------------------------

特产特色网
  
  
        在浙江著名的龙游石窟景区,来这儿的游人迷恋这里的景色,近几年也开始关注这里的一种特色小吃。

    顾客:“我今天刚好路过这里,路过这里,看见她写在外面有兔头,我就进来了。”

    余文连:“我跟你讲,这个兔头怎么吃法,就是说,你这两边吃起来,你不要这个调羹了,要这个筷子,筷子拿来吃,这边吃掉,这边吃掉呢,你吃好了,你现在这吃掉,这个两边都拿来吃。”

    顾客:“他们说衢州这边,兔头,鸭头,算是蛮有名的,他一直说带我过来,这一家是挺好吃的,味道很鲜。 ”

    店里经营的是一种用兔头做成的食品,经营者是被当地人称老太婆的余文连。 她做的辣兔头不光吸引外地游客,在本地更是赫赫有名。

    顾客:“这里兔头一兴起来的,大家都在这里吃,基本上6、7年都在这里。”

    顾客:“兔头是龙游的一个特色,一个比较辣,味道呢,也比较浓。”

    有卖猪头卖鸭头的,余文连居然打起了兔子头的主意,而且她的兔头这么受追捧,这种独特的生意怎么做起来的呢?

    余文连本是一个养兔专业户,2001年的时候她的獭兔规模已经达到近千只。一天下午,兔场来了一位买兔子的人,当这位客人说出自己要购买的数量时 ,余文连吓了一大跳,她以为自己听错了。

    余文连:“他说要买四五百只,你这里这么多养起来我说四五百只,我心里一跳,我说你买去干什么,买得这么多,我们这个市场里买的都只有几十只。”

    这单生意让余文连很高兴,高兴的是从来没有一次卖过这么多兔子,更高兴的是他这次发现了另一个赚钱的秘密。事后不久,她找到了厂里的技术工廖天友,和他进行了一次谈话。

    兔场场长 廖天友:“她来找我,她说小廖,我这个兔场,她准备交给我管,问我行不行。”

    销路刚刚好起来,按理应该继续扩大规模,节骨眼上余文连却要把兔场放手交给别人去管理。小廖不知道她的心里打的是什么算盘。

   兔场场长 廖天友:“我问她,你这个兔场交给我管干什么,你自己去做什么事情呀。”

    难道是她对自己的技术没有信心,还是打算退休做甩手掌柜。答案让小廖更加感到意外。

    兔场场长 廖天友:“她说,我要做这个兔头,要把这个兔头做起来卖,光光卖这个兔头,她说一个兔头可以卖好几元钱。”

    在养兔方面小廖也算是一个行家了,兔子有头疼脑热以及兔皮兔肉的市场行情没有他不知道的,可余文连想用兔子头卖钱的事他还是头回听说。

    兔场场长 廖天友:“我说,我们养兔子,本身这个兔皮,是吧,能够卖好多钱的,兔皮,兔肉都可以,这个兔头可以卖什么钱啊,我就很怀疑。”

    兔皮可以卖钱,兔肉的价格也不错,单单兔头没有人要,自从那位外地客商走后,一批批兔头引起了余文连的注意。

    余文连:“他收去四五百只兔子,杀掉以后兔子头都扔在那个地下,这么一大堆,对不对,我说那个兔皮有人要,兔皮都卖得出去,那个兔肉的价格也还可以,卖得出去,我就是这个兔头没人要。”

    鸡头有人吃,鸭头也有人吃,如果把那么多丢弃的兔头利用起来不又可以卖钱吗?可是在当地很少有吃兔头,大家都觉得兔子头都是骨头没什么好吃的。

    兔场场长 廖天友:“这么一个兔头,说的那个一点,都是骨头也没多少肉,大家怎么会喜欢吃。”

    余文连:“我说这个兔头不是只有骨头,都是肉,你这样子看就都是肉,你这样子看起来是皮剥掉了, 你看起来是骨头的。”

    没人吃兔头,当然也没人会做兔头,余文连决定大胆尝试一下。

    余文连:“那个水烧一下,开了就要捞起来的,这个嘴巴里面有毛的,嘴巴边上一定要把它剪干净,这块你看起来是肉,这个里面有毛的,一点点在边上,这里剪开,把它搞干净,用牙刷把它耍干净。”

    把兔头清洗干净余文连用自己平时烧菜的方法,放了点生姜、大蒜还有料酒试了试。

    余文连:“一个兔头搞起来,也是不好吃的,没有熟,人家顾客走过来吃,他说你这个兔头还没有熟,还有血的,太淡,还有腥味。”

    做出的兔头带有一股腥味连她自己都吃不下,余文连犯愁了,她想到了在城里做过卤味生意的小儿子杨永华。

    余文连:“我那个小儿子,他卤过卤味的那个卤料的,我说杨永华,我说你那个卤料是不是应该用到兔子的头上好用的。”

    余文连的儿子 杨永华:“我说干什么,她说让我把卤味的配方告诉她,她拿来卤那个兔头。”

    余文连:“我说,老妈要到你那儿投师了,你做我师傅了,我要做你徒弟了。”

    杨永华:“我说这样行不行啊,就是她说不管怎么样行不行,反正总得试一下。”

    50岁的母亲拜儿子为师潜心学习卤味配方,儿子教时不敢有半点马虎,妈妈学得更是一丝不苟。学成之后,余文连和老伴在城里开了第一家卤味兔头店。

    可事实并不像她期望的那么好,卤出的兔头是比以前好吃了很多,可还是隐隐约约还带有一丝难以去除的腥味,没吃过的人不敢问津,吃过的人没有再来,店里生意冷冷清清,直到有一天,余文连的小姨父来店里做客。

    余文连的小姨父 包吴生:“以前我到她那个店里去玩,他那个兔头卤味呀,生意不咋好的,她很愁的。”

    看着余文连发愁的样子,小姨父为她想了一个办法,小姨父以前学过中医,他建议要不加点中药材试试。

    余文连的小姨父 包吴生:“这样我教她这么几味中药,她问我中药好不好,我说肯定是好的,我家里以前卤鸭卤鸡呀,都用这个中药的。”

    按照小姨父教的方法,余文连抓了几味中药材迫不及待的放了进去,可没想到卤出的兔头根本不像小姨父说的那么好吃,而是更加难以下咽。

    余文连:“放在里面呢,烧起来,烧起来吃起来真难吃,吃起来苦得不得了,很苦很苦,吃起来。”

  试了一遍又一遍, 兔头倒了一锅又一锅,不得已余文连急忙上小姨父家请教。

    余文连:“我说小姨父,小姨父,这个兔头卤起来没法吃,很苦的,我说,很苦。我小姨公说,哎呀,文连你真是太木了,你这个东西放得太多了。”

    余文连的小姨父 包吴生:“那个药味太高了,太浓了,你要有比例的,比如你10个兔头用一两,100个兔头用一斤。”

    物极必反,中药材是当调味品而不是煮汤药,余文连终于找到了规律,把中药材的量降了下来,品种增加到了20多种。

    下午5点,余文连开始准备材料烹制兔头了。

    为了迎合当地人的偏辣的口味,她还在汤料中加入很多辣椒,熬制出的兔头是又鲜又辣,又辣又鲜。

    余文连:“随便哪一个捞上来,开起来它就动了,这肉会开起来了,也就看得出来熟了,这个兔头就刚刚好吃了。我们本地人呢,很喜欢吃这个辣的,这个兔头,很喜欢吃辣,这个味道拿上去,哪一个人来吃的话,他也都知道要吃这个兔头,老顾客都喜欢吃。”

    顾客:“它外面的肉很辣很香,里面的脑子特别嫩,特别好吃,还有两个眼睛,都是最好吃的地方,吃得就是,很辣,但是还想再吃一个,吃一个还想再吃一个,就这种感觉。”

    余文连的辣兔头渐渐开始被人们接受了,以前不被人吃的兔头现在成了龙游当地的特色。一天店里来了一位山东客人。

    余文连:“他说,老板娘,你烧那个18个兔头下去,叫我拿18个,他18个,我说你几个人吃啊,他说我一个人呀,18个吃掉还不够,还要加上,加上要吃掉24个。”

    做生意当然是卖得越多越好,可24个兔头对当时的余文连来说却太多了,因为那是当时店里一天的量,养殖场每天能供的兔头根本没有多少。即使今天规模已经达到1千多只,自己杀兔子的机会仍然不多,他们总想找机会多杀几只。

    廖天友:“今天下午要杀的,也要杀20个。”

    余文连:“今天下午要杀,它有老板来定的是吧。”

    廖天友:“反正肉他要来拿的,他要拿去的,现在一天20条,一天20条,每天都要。”

    獭兔要养殖3、4个月进入肉食期,如果没人定兔肉和兔皮,就不能为了用兔头而去宰杀兔子。 一刚开始做只是为了将剩余的兔头利用起来,等店里生意刚刚好起来,兔头却不够用了。要不要继续做下去?余文连当时曾经犹豫过。
    余文连:“我想坚持的,刚刚有人吃了,你做起来好吃了,干吗不去做,我一定要做的,我一定要做我去找,去找那个兔子,那个生的兔子头。”

    可去哪里找呢? 当地许多獭兔养殖厂受市场行情影响纷纷倒闭,剩下的一些小规模养殖户的全收购过来也不足以供给,刚好市场上有人专门经营兔头,与他达成了合作伙伴。从那时起到现在,每过两三天,余文连就会去市场采购一次。

    兔头经销商 安平:“这个货嘛,是那个山东那边过来的,兔头,现在是很好的。”

    记者:“有本地的吗?”

    兔头经销商 安平:“本地的很少,很少,都是外地过来的,都是山东那边。”

    余文连:“我到他这儿拿过来,这样子,他赚一点钱,再我拿来卤,就是放心了,我自己有的,我自己搞,自己没有的时候,不够了,到他那里采。”

    兔头经销商:“多的时候两三百斤都卖过,少的时候也100多斤都要卖的,生意很好的她。 ”

    余文连:“永华这个送给方老板,方正龙家里,这里有6个。”

    遇到喜欢吃的人中午不能来店里,余文连就送货上门,老两口忙不过来就找儿子来帮忙。

    顾客:“有时候,如果是没时间的话,一个电话打过去,她帮我送过来,服务还是比较好的。”

    辣兔头征服了人们的心,辣兔头成了她的当家招牌菜,现在店里每天都要卖掉3、400个兔头,下一步她计划做真空包装的兔头,这样不管那里的客人来吃想要带走都没有问题了。

    记者:“你现在算过账没有?”

    余文连:“我是这样子,养兔子,赚十几万,再这个店里面也十几万差不多。”

    记者:“保守了吧。”

    余文连:“这个肯定要保守,跟人家说起来我这么多的钱,人家要笑我的。”(来源:CCTV央视国际)


( 来自 特产特色网信息中心 )
18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2 09:43:06 | 只看该作者
(十五)养兔状元沈跃
记江苏省射阳县长荡镇养兔专业户

  近年来,长荡镇养兔业有了新的发展。目前,全镇长毛兔存栏已突破15万只,年外销兔毛15万公斤、良种苗兔6万多只,年增加收入近1500万元,在长荡镇兔业发展中沈跃功不可没。

  沈跃,今年35岁,全家四口人,住长荡镇甲侯村三组,从事毛兔产销十五年,他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饲养长毛兔,成为全镇首批“万元户”,在沈跃的带领和热心帮助下,甲候村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养兔热潮,养兔户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收入,率先跨上了小康之道,他也成为远近闻名的养兔状元。

  1988年沈跃高中毕业回到农村,他敏锐地看到农村二、三亩责任田,只能解决自家温饱问题,而远远不能致富。如何发家致富,怎样带领周围群众共同致富?成了他的一门心思。机遇总是偏爱勤于思考、勇于创造的人。一次偶然机会,他在《致富报》上看到养西德长毛兔致富的信息,经过再三的考证,他认为此项目是好项目,就雷厉风行建起了百只兔楼,购买了8对西德种兔,进行精心的自繁自育,到了来年春天百只兔楼拥有百只兔,同时,当年也获得了4000多元的纯利。他感到十分高兴,到了1996年又扩建了一座百只兔楼,就这样在连续几年来的兔毛价格高峰期中取得数万元的纯收入。

  然而最近几年,由于市场的变化,兔毛的出口价格不断下跌,养兔效益下降幅度越来越大,由原来每只兔一年赚百元的纯利,下降到30元、20元、10元。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养兔户泄气了,对大兔宰杀小兔放生,转眼间,刚刚红火起来的养兔业面临失败,但沈跃想,单只效益下降幅度大,我们应该在总量上求突破,养兔总量的增加等于提高经济效益。沈跃没有随波逐流,反而分别在2000年、2001年先后又建起两幢容量600多只的新兔楼。走出去选购体大、毛长、健壮的成兔回来杂交繁殖、去劣存优。还与多家兔毛集散地建立起产销关系,形成“高潮抓发展,低潮保兔群”的生产经营格局。仅过半年时间,兔毛行情大变,几乎每天一个价,最高价卖到每公斤160元左右,可想而知,拥有近千余只成兔的沈跃得到了多大的经济回报。二年来的实践证明,发展是硬道理。目前该户有了千只以上的兔楼,圈存毛兔1000余只,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养兔状元。预计今年就目前的行情来推算,千只兔可以获纯利3万余元,再加之他本人经销兔毛年收入2万余元,则年总纯收入在5万元以上。

   沈跃靠养兔走上了致富路,但他没有忘记乡邻,积极解决乡邻在饲养毛兔中的困难,他一方面订阅大量有关养兔方面的书籍,另一方面又虚心向各级科研单位请教、咨询,邀请专家前来讲课,不断接受先进的养殖技术。
19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2 19:46:54 | 只看该作者
(十六)从田坎上闯出来的农民企业家

四川新闻网-乐山曰报讯
  
  本报记者杨丹

  哈哥兔业集团董事长荣新富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当过村党支部书记,干过饲料厂厂长,他的情感始终与农民兄弟共融,他的事业始终与农业生产相联。如今,“哈哥”兔系列产品远销全国各地,仅井研县围绕“哈哥”养兔的农户就达58600家,占全县农村总户数的51.3%,使养兔农民户均增收1230元。荣新富自豪地说:广阔农村大有作为,我就是——

  春播秋收,井研县5.86万户养兔农民跟着龙头企业,走专业合作化之路,迎来又一个丰收年。

  10月19曰,记者到该县研城镇塘角村养兔专业户王小群家采访,正巧碰上“哈哥”公司董事长荣新富。在这被“哈哥”公司称为“第一车间”的养兔户家里,荣新富仔细询问着王小群家的养兔收入和明年的养兔计划。

  “现在养了多少兔?”

  “种兔360只,大大小小商品兔38000只左右。”

  “今年能出栏多少只兔子,收入有多少?”

  “3万多只,到年底预计收入60万元,纯收入有20多万。1—9月就卖给公司19000只,收入近40万元了。”

  “明年有什么新打算?”

  “这不,我家正在扩修圈舍,明年准备新增780个笼子,多养1.5万只兔。”女主人王小群指着新修的兔舍信心十足地说:“力争明年养兔实现销售收入90万元,赚净钱30万元以上。”

  小兔子、大市场。在与王小群的摆谈中,记者深深感到,像这样千家万户分散养殖的农民,最担心的是:怎样有个稳定的销售渠道,把饲养的家禽家畜卖个好价钱。对此,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荣新富有着同样深切的感受。他告诉记者:1979年,他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联产承包、大包干”,党的好政策一下就解决了农民长期吃不饱的问题。可是,吃饭的问题解决了,用钱怎么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致富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如何把农副产品变成实实在在的人民币。

  为把农民的担心变放心,1996年,当了7年支部书记的荣新富“下海”办起了企业。他先后办过饲料厂、汽修厂、纺织厂、瓷砖厂,一门心思想的是怎样带领更多的农民摆脱小农经济的困惑,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开拓稳定致富的门路。2002年,他经过广泛的市场调查,敏锐地看到深化改革的光明前景和农业潜在的巨大市场,便抓住机遇,倾其所有,多方筹资2380万元创建了“哈哥”兔业有限公司……

  在养兔农户家,你会看到“哈哥”的“原材料生产车间”,“养兔工”们在规范、整洁的兔舍里,提起一只只肉兔、“獭兔”,个个喜上眉梢;在“哈哥”生产基地,你会看到“哈哥”的加工车间,工人们在先进的生产线上,加工兔干、制作裘皮,个个神情专注;在乐山的三八商场、成都的沃尔玛、北京的王府井你都会看到“哈哥”的销售柜台,顾客们或问价、或购买,个个钟爱有加……

  “哈哥”一头连着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使养兔农民形成了产业规模,阔步迈向了大市场。井研县委书记余应军介绍,“哈哥”公司扎根农村,利系农民,探索出了农民致富、企业发展、国家增税的发展新路。去年,该县5.86万户农民,养兔总投入7120万元,户均增收1230元;“哈哥”企业3年新增投资3000万元,今年1至9月实现销售收入3680万元,上交税收165万元。

  荣新富,这个农民的儿子,始终把自己的事业、情感和才智与农民相连。为增强农民养兔的抗风险意识,他以企业为龙头,在自愿、互利的前提下与4市13县的10万多户养兔农民一道组建起98个兔业合作社,并采取“订单生产、保护价收购、二次返利”等办法千方百计扶持养兔社员成为养兔专业大户,带动周围的农民养兔致富。去年,养兔社员户平实现纯收入4000元,公司还为养兔社员返利和分红96万多元。

  谈及未来,荣新富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描绘了宏伟蓝图。作为带动农民致富的龙头企业,更应在反哺农业、扶持农民增收上作出新贡献。公司将新增投资3000万元,增添两条生产线,3年内达到加工肉兔1000万只、兔裘皮1000万张,实现年销售收入10亿元、利税1.2亿元的新业绩。

  新闻链接:公司+农户,把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对接竞争激烈的大市场,是我市在新形势下探索出来的化解农民经营风险、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的新思路和新举措。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由探索起步、奠定基础向重点突破、全面提升整体水平的新阶段推进。据统计,全市已发展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4家,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41家,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24家。其中永丰纸业股份公司、井研食品有限公司、竹叶青茶业有限公司等3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和一批经济实力雄厚、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新、科技水平高、带动能力强和跨县、市、省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正在崛起。龙头企业在引导农民致富的过程中,以应对竞争、开拓市场、增加效益为目标,不断加强对农民的培养,靠科学技术提升农产品的价值,推进了农业标准化的进程。全市农民在龙头企业带动下,按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精心从事种植、养殖业,建立了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03万亩,获得四川省地方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82个,面积56.11万亩;获得认证的绿色食品基地2.5万亩,有机食品基地8300亩;获得四川省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193个,国家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143个、绿色食品29个、有机食品4个。农民专合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总数已达到509个,会员17.7万人,带动38.4万农户致富。仅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加155.5元。

  
20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2 19:56:29 | 只看该作者
(十七)潘吉臣养兔致富
     新华农场11队潘吉臣靠养兔走上了致富路,成了远近闻名的养兔大王。     潘吉臣善观察,动脑筋,他看到新华地区养兔的比较少,是个致富的冷门儿。于是潘吉臣从外地买回10只种兔喂养繁育,并多次到外地的养兔专业户家去考察、取经,他还从书店买回大量养兔技术书籍刻苦钻研。工夫不负有心人,如今,潘吉臣家的肉兔已发展到300多只,年出售种兔、商品兔收入达3000多元,成了新华地区小有名气的养兔专业户。

(来源:爱农网)
21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2 19:58:50 | 只看该作者
(十八)养兔专业户----刘启全
   
    他是襄樊惟一一个大型养兔专业户,从一个副团职干部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创业,终于成为远近闻名的养殖专业户,他叫刘启全,襄樊市高新区团山镇人。
    老刘是原襄阳县伙牌镇凉水村人,1972年12月入伍,在军营拼搏了23个年头,受嘉奖多次,荣立三等功5次,一次被北京军区评为“优秀基层干部”。1994年,他从河北张家口某工兵团副团长转业回到家乡,国家对团职转业干部安置非常重视,组织上安排他到宜城市任公安局副局长,他没干几个月,就申请辞职,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组织上安排的工作我愉快服从,只是我与家里又是两地分居,加上业务不是很熟悉,所以我提出辞职”。组织上多次找他谈话,劝他慎重考虑,他说:“我体谅组织的难处,请组织放心,我不会给军人丢脸、不给组织添任何麻烦”。他的选择在当时引起不小的震动,原部队曾派专人到湖北来考察这件事,无赖他坚持自己的意见,最后在得到市委书记阮成发的亲笔批示后,组织上才放弃做他的思想工作。现在,同学、战友中有的到了师职干部、将军,记者问他:“你现在对当时的选择后不后悔?”老刘激动地说:“美国有一个黑人音乐家说过,一个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从中赚钱,养活自己全家,那就叫幸福,我觉得自己选择的路虽然不是很平坦,但富有挑战性,我从中体会到了自己的价值”。
    辞职干个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切要从头开始,创业的艰辛可想而知。他先后经过了三次大的波动:第一次是1994年底,他拿出自己的积蓄,贷款20万元,买了四台工程车,为附近乡镇兴修水利工程,也许是自己的性格原因,也许是对父老乡亲的热爱之情,他没有与乙方签订合同,所以等工程完了,他的钱却要不回了,原因很简单,乡镇机构改革,原先的负责人分流的分流,调走的调走,37万元的工程款就这样不了了之。第二次是2003年,他又贷款60万元,买了5台车,在岘山开办石料加工厂,因为石料加工严重污染环境,政府部门决定关闭岘山石料加工企业,面对这种情况,他和老伴商量了一下,忍痛割爱卖掉自己的几台车,当时的车子都是八九成新,一下子亏本卖出,倒贴进去25万多元。第三次是2004年11月到2005年6月,他和一个战友合伙投资30万元,建起一个玻璃生产厂,因为对市场考察不是很全面,加上管理缺乏经验,技术跟不上,没办多久厂子就运转不下去,他又亏进去15万元。
   说到这里,你不禁要问:他哪儿来这么多钱折腾?10年时间他亏损接近百万元,钱是从哪里来的,原来他转业后不久,有一家煤场的老板资不抵债,拿着钱跑了,村里的同志找到老刘,请他出来经营,就这样,从没干过重体力活的他,认真地干了起来,他和老伴把一大块一大块的煤经机器加工成碎末,然后一锹一锹地装到手推车上,把一块一块的煤晾干、放好。老伴姓王,还是高干子女,从印刷厂退休后,一直与他风里来雨里去,像一对运转的石磨,谁也离不开水,老两口从结婚到现在,从没吵过架,虽然她体重只有80多斤,背部已经微驼,但有的是精神。几年来,他们没有请一个人,从早到晚就这样忙碌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由于市场行情较好,勤于经营,他们还清了搞工程的贷款。
    创业的路虽然坎坷,但他说:“我从不怨这个怨那个,出现问题只是自己思路不对、方法不对”。谈到农村发展的问题,他说:“我认为农村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人的认识问题,我一个团职干部能干的事,有的人为什么干不了,大的干不了、小的不愿干,说到底还是一个观念问题”。
    “起来孩子们,客人来看你们啦”。在老刘的养殖场,听到这样的话,你以为他是在开玩笑,看他脸上专注的样子,那不是开玩笑,那是他和他的兔子在对话,也许是天长曰久的习惯吧,但他给人难忘的是他那种对动物、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看着自己的兔子,老刘打心眼儿里喜欢,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2005年春天,他根据南漳的战友建议,将煤场改建成长毛兔养殖场,他花高价买进300只德系安哥拉长毛兔,先后3次到河南、安徽等地学习经验技术,经过一年多的摸索实践,养殖场已经初具规模,他介绍说,养殖兔子对场地要求不是很高,有笼子的房子干净、通风就可以,食料来源便宜,农村到处是树木杂草,兔子青的干的都可以吃,到冬天把草晒干,磨成碎末,加上豆柏、麸皮,兔子就很喜欢吃。兔子生长期短,四个多月就能出毛,兔子全身都是宝,毛可以做披肩、围巾、羊毛衫、袜子翟浑织品,拔的毛每斤卖到95元,剪的毛每斤卖到65-75元,现在国际、国内市场对兔毛供不应求,远的出口到韩国、曰本,近的卖到江苏、上海等地,越多越好卖;兔子的皮可以加工成皮革、提炼明胶等,肉就更不用说了,味美、细腻、可口。
    在忙碌了一天之后,一般的人巴不得早点躺到床上休息,但他不是,他还要看一会儿书、报纸之类的,直到眼睛合上为止。十多年来,老伴晚上渐渐养成了一个习惯,半夜醒来老刘睡着了灯还亮着,所以她每次要起来关灯。记者发现在这个看似偏僻的郊区房子里,桌子上、床头到处是书,他有四箱子书,从部队到地方,从没有卖掉一本,他订有《解放军报》、《襄樊曰报》、《特别关注》等六七种报刊,整齐地夹在一起。前不久,他自费来到报社学习,不为别的,只是为了学习二字,虽然53岁了,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学习的习惯,他老伴说:“学习跟毅力分不开,不学习的人就没有毅力,人上了岁数需要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发展”。
   在耳闻目睹了他们的创业过程后,战友们一个个竖起大拇指说:“服了你,老刘”。他们佩服的是他的那么一股倔劲、那么一种创业精神,尤其是在工作量那么大、压力那么大的情况下,他和老伴能挺过来。“我没有别的,只是不倒的信念”他对记者如是说。总结自己的大半生,他感到自己方向没错、身体没垮、精神没倒、活得充实。谈到自己将来的打算,他表示要大力发展自己的产业,带动附近群众致富,将来老了财产留一点给孩子,剩下的全部做慈善事业,因为他一直坚持热心助人,1998年抗洪,他一次性捐出2000元,至于附近农村老乡住不起院的他给100元至上千元不等,他自己也记不清有多少了。
   老刘全家人都是共产党员,老刘在孩子小的时候就教育他们要为国家多做贡献,要相信组织,不要埋怨社会。记者采访时刚好遇见他的儿子回家探亲,小刘1998年入伍,已经从军校毕业,在英雄王伟所在部队,在老刘的教育下,他的孩子都很争气,这不,毕业不久的小刘因为发现新型战斗机发动机存在一个安全隐患,给制造厂家和飞行大队提出了改进措施,因为这项创新活动,他被破格提前一年半晋升职务,并荣立三等功一次,部队首长还特批他多休假15天。
22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2 20:03:21 | 只看该作者
(十九)胡协周养兔带出产业化

作者:任贵明  

    大方县鸡场乡鸡场村的胡协周养了10年的兔子,虽然时运不佳,自己的兔子越养越少,却带动了郝方、刘永军、任光明等养兔专业户,在周边地区形成了一个兔产业。

    今年38岁的胡协周是四川泸州人,14岁就出来打工,因在贵阳打工时遇到来自鸡场村的吴学敏,两人结婚后,胡协周便成了鸡场的女婿。此间,胡协周从四川贩运猪仔到大方来卖,翻了两车,亏了不少本。之后又在鸡场卖饲料,算是奠定了一点基础。

    1996年,胡协周在中央电视台七频道上看到四川铜梁一下岗女工用5万元起家发展养兔,创下了200万的家底的报道,于是觉得自己也可以试一试。他用1500元钱从四川购进11只种兔,3个月后就增加到150只。胡协周说,兔子的繁殖力很强,一只母兔一年可产60只兔仔,3个月就可以出栏。可是当他运了300多只兔子到贵阳去卖时,却遭遇了困难,贵阳市场对兔子还不怎样认同,3天才把兔子卖完。胡协周说,现在好了,贵阳市场每天的兔子需求有四五千只,原来一只兔子赚8元,现在一只兔子要赚15元。

    2001年,胡协周的养兔业发展到鼎盛时期,养兔规模达到了1000多只,一年的收入有近两万元。因为胡协周做生意欠了一些帐,为了还帐,他的兔子越喂越少,到现在仅有几只种兔看家了。

    在胡协周的带动和指导下,鸡场村的郝方喂起了兔子,现在近1000只,月收入五六千。黄泥塘的刘永军今年贷款4万元,修了圈舍,买了200只种兔。鸡场村的任光明也正在筹划,准备投入20来万元,办一个规模较大的养兔场,包括草场占地六七亩,拟购进200只母兔,兔子存栏量达到1200只。

    自己带起来的产业自己却置身事外,胡协周也很不甘心。他说,自己也要重振旗鼓,马上动手,先喂个七八十只母兔,明年2月就可以见成效。

来源:毕节曰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2 20:06:41 | 只看该作者
(二十)二十二团“兔王”张宝顺  
   新疆天山网  于飞  
  
    在农二师二十二团水电连35千伏变电站南面,一个占地400平方米圈舍内的一排排整齐的高架笼位上,1500余只小白兔正欢蹦乱跳。一位身穿白大褂的青年男子正为一只只雪白的德国齐卡和伊普吕种兔、肉用兔做清肠、整肠试验。他就是二十二团养兔专业户张宝顺。

    国外的种兔在这里落户

    张宝顺是二十二团老职工子弟,在部队退役后,曾先后在云南、乌鲁木齐从事旅游工作。2003年4月,他想到了在云南工作时见云南农家养殖德国齐卡和伊普吕种兔。便暗下决心,让外国种兔在团场安家落户。

    2003年5月,张宝顺到石河子种兔养殖场学习养兔知识。一个多月后,他带回价值2.16万元的公、母60只德国齐卡种兔,并四处求助亲友,筹资3.3万元,在当年建起了一个占地105平方米的圈舍。

    由于缺乏科学喂养技术,种兔入秋产下的500余只仔兔,经过一个寒冷的冬天,只成活了99只。

    科学饲养求规模

    “怎样科学饲养?”“怎样让种兔安全过冬?”“怎样才能有效繁殖?”张宝顺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于2004年春天,去库尔勒、昌吉、石河子、乌鲁木齐等地实地学习养殖技术,还多次请养兔专家来养兔场进行技术指导。当年3月,582只新产的仔兔成活575只,成活率为98.8%。

    在得知团工会对职工养殖给予扶持时,张宝顺就找到团工会。很快,团工会为他提供了自营经济养殖贴息贷款3万元,补贴建圈舍红砖2000元。在团工会的大力扶持下,张宝顺又在原圈舍旁边新修了130多平方米的散养育肥兔场地。

    张宝顺的养兔基地扩大了,销售问题又出现了。于是他又调查市场行情,主动与乌鲁木齐收购商签订了长期肉兔销售合同。

    抱上“金娃娃”走上致富路

    2004年7月,团工会实施园兔养殖计划,并成立了养兔协会。张宝顺被推选为团养兔协会会长。他让哥哥嫂子帮助自己管理好养兔场,自己腾出时间为会员提供销售、技术、信息上的服务,还为会员免费赠送药品。

    在张宝顺的带动下,熊新平、薛经林等15户养兔专业户相继有了发展规模。今年上半年,张宝顺出售种兔360余只、肉兔2400余只。团工会再次为张宝顺提供贴息贷款5万元。他满怀信心地告诉笔者:“到今年底,养兔场的纯利润有望突破10万元。”

    目前,张宝顺正在修建千只生产母兔繁育基地。眼下,他在北京科学院农业高新技术中心驻库尔勒的陈青鸟声教授的指导下,已研制出了技术最先进的“半乳甘露寡糖”生物复合饲料,正在给曰龄不同的50只育肥兔做清肠、整肠试验。这是张宝顺千只生产母兔繁育基地计划实施的第一步。摘自新疆重点新闻网--天山网(http://www.xjts.cn)
24
发表于 2006-11-12 21:45:57 | 只看该作者
楼主的资料挺全,我去过其中2家,与资料比有很大的出入.报道总有一定的夸张
25
发表于 2006-11-13 00:44:44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坚持再坚持,哈哈成功啦!
26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3 08:12:42 | 只看该作者
jiayao1202 :哈哈,新闻报道总是这样,我们只当是真就是,其实他们怎样与我们何干呢?我们把他们作为理想中的目标就是了哦.
27
发表于 2006-11-13 10:27:40 | 只看该作者
感谢版主的精心收集!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参考学习的平台!
28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4 07:57:43 | 只看该作者
滇兔 :客气啦,其实应该感谢你的参与,大家都是互相学习,偶在这个职位,就得尽量为大家做些事情.
29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4 08:00:53 | 只看该作者
(二十一)打工仔引回致富新项目

  “我们养兔挣了些钱,这多亏了文贤。要不是他,我们咋样也找不到这样一个风险小、投资少、收益好的致富项目。”这是记者近曰在丹凤县庾岭镇和平村采访时,一位名叫郭长文的群众告诉记者的话。
  这个群众所说的文贤,就是该村4组青年民兵贾文贤。1998年贾文贤为了寻找脱贫致富的门路,只身一人来到兴平市一个叫上官道的村子,给一家李姓养兔专业户打工。在这期间,颇有心计的贾文贤一边喂兔,一边学技术。他发现这家养兔的老板很在行,给兔看病、喂草很科学,所养的长毛兔一年可剪4次毛,200只兔年收入1万余元。他暗地里想,这个致富的门路不错,投资少,风险小,效益却高。1999年4月,贾文贤动员童年时代的朋友郭长文、李文斌、罗进福一起到兴平市上官道村实地考察,考察结束时,郭长文、李文斌、罗进福三个人买了100多只兔,而贾文贤一个人就买了100只长毛兔。郭长文三人在贾文贤的指导下,边干边学。为了养好兔,贾文贤还投资数百元买了专业资料书籍,在养中学、学中养,结果一举养殖示范成功。
      “贾文贤养长毛兔能挣钱!”消息很快在全村传开,很多群众来到贾文贤家里问长问短,贾文贤也不厌其烦地给群众现身说法作宣传,动员群众养兔致富。在贾文贤的宣传鼓动下,全村很快就有10多户群众尝试着养兔。贾文贤暗想:“大伙赚得起赔不起。”于是,他就经常忙里偷闲,走东家,到西家现场技术培训讲解指导。一年过后,这些群众都赚了钱。目前,该村已有养兔专业户25户,饲养量达到1700余只,年底可望突破3000只。据贾文贤介绍,每只长毛兔可剪4次毛,每次每只可产毛0.15公斤,每公斤兔毛40元,一只长毛兔年收入就是百十元左右。他现在饲养了110只长毛兔,年收入就是万余元。就在记者采访结束,准备离开时,该村的程支书来了,他告诉记者,村党支部、村委会已经决定把养兔作为群众致富的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准备成立个养兔协会,为群众提供一条龙服务。
30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4 13:22:15 | 只看该作者
(二十二)大山深处养兔人

  在赤峰市红山区红庙子镇东南营子村有一个养兔大王,人们知道他的兔子养得好,但却对这位养兔大王没有太多的了解,只知道他养兔之前是从城里来的,城.里的人在这山沟沟里还能做出大文章,实在让人费解。带着疑问,我们见到了这位有些传奇的人物——谭楚一。
   40开外的谭楚一和普通的农民没有每什么两样,朴实的微笑、憨厚的面庞,知道我们的采访来意之后,他笑着说没什么,刚开始养兔就是为了生活,没有什么太多的想法。当我问他是基于什么样的想法从城里来到山里创业时,老谭的眼睛有点湿润,他说这得感谢他的姐姐谭赤梅。
   1999年谭楚一从赤峰毛纺厂下岗,下岗后的他情绪低落,家里正在上学的孩子以及今后生活的压力令谭楚一心理压力一天比一天重,干点儿什么能养家糊口是他那个时候每天想得最多的问题之一。这个时候,姐姐谭赤梅坚定地对弟弟说,干脆上山搞点养殖业。老谭听到这个想法后.心里掂量了半天,一来自己在城里生活了几十年,根本就不懂什么养殖业,二来搞养殖风险大,除去劳累不说,万一搞砸了,赔进去的钱可是自己买断后那些钱的几倍呀,老谭犹豫了。看到弟弟犹豫不定的样子,姐姐谭赤梅心里非常理解弟弟的难处,曾经经过商的她在商海拼搏了十几年,也养成了她做事果断、雷厉风行的经商思路。在姐姐的再三劝说下,老谭终于决定放手一搏。就这样,2000年姐弟俩回到了老家红庙子镇东南营子村,包了一块地开始了养獭兔。
  “创业难,下岗职工创业更难,到山里创业难于上青天”,老谭田忆起当初创业时的情景,声音有些哽咽。面对一块光秃秃的山坡,姐弟俩开始了创业的第一步,雇一辆推土机把这偏坡子推平,盖了2间简易的房子,准备开始养兔子。没有想到,从外面买回来的兔子还让人给骗了,赔了6000块钱。老谭买回来的是肉兔,产值低不说,也很难经营成活。开弓没有回头的箭,2001年,老谭从北京以每只种兔200元的价格买回了24只懒兔,谁知还不到一个月就死了5只,辛苦经营了大半年之后连个小兔崽都没有留下一只。经历这两次事情之后,姐弟俩深知科学养殖的重要性,通过在养殖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并到外地学习取经,老谭养獭兔的经验积累得越来越丰富。并在镇里畜牧师的指导下,2002年姐弟俩终于看到自己辛苦经营的獭兔下了第一只小兔,看到了小兔,对于他们来说就是看到了希望,老谭算了一笔账:一只懒兔一般重5斤,卖肉以每斤5元钱算可收入25元,外加兔皮回收价每张50元共75元。因为獭兔的肉质鲜美细腻,附近的人们很爱吃懒兔肉,兔皮更是吸引了河北、北京附近的客商前来寻购,到2002年年底老谭已经存栏300多只獭兔。就在姐弟俩喜上眉梢时,懒兔市场行情突然低靡,懒兔价格回落幅度较大,不但挣不着钱反而要赔钱了。又一道难题摆在姐弟俩的面前,因为养兔,姐弟俩抛家舍业,家里的另一半儿每个月还要拿工资往山里去投资,老谭的哥哥和嫂子也为了支持弟弟来到山里和他们一起创业。怎么办?有着一定经商经验的姐姐谭赤梅此时做出了一个正确的判断,市场走势有高有低,有涨幅也有回落,只要自己全面掌握养獗兔的经验,就不怕市场上的任何风浪。2003年下半年,已经存栏1200余只獭兔的姐弟俩迎来了自己创业几年间最为为开心的一天,不但还清了欠下的十几万元的债务,存栏的獭兔也将为老谭带来近3万余元的收入。不仅如此,姐弟俩还开垦了周围的荒山,种上了沙打旺和苜蓿。老谭认为种养殖业必须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小产业链,这样不仅降低经营成本,还能提高抵抗市场行情低靡的风险,一切都是自产自足。在荒山周围老谭种上了葡萄、柿子、枣树、。他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几年之后把这里建成一个农家旅游区,让城里的人们来这里体会最地道的农家生活。我问他还想不想回城里了?他说原来想,现在曰子一天天好起来,反而倒留恋这里了。采访结束后谭赤梅告诉我,当初自己有着极大的压力,但是她不能让弟弟察觉。成功了,自己的压力会减轻一些,如果不成功,都不知道该怎样去面对兄弟媳妇了。说完,她开心地笑了起来。  
责任编辑:mxt &         文章来源:农牧民周刊

[ 本帖最后由 meteor 于 14-11-2006 05:33 AM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客户端|Archiver|东兔养兔论坛 ( 京ICP备14009985号-3 )  

GMT+8, 2025-4-16 09:01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