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六)丁应华从农妇到劳模
■姜雷殷小琼李文武本报记者徐凯
广元市朝天区有个农家妇女,今年荣幸地当上了省劳模。她,就是今年40岁的丁应华。
1985年,结婚不久的丁应华一心想干点事、挣点钱。她瞅准市场时机,开始栽桑养蚕。1990年,丁应华的养蚕规模从五六张增加到近20张,年均蚕业收入5000多元,成为当地有名的养蚕人。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蚕茧价格持续走低,丁应华迅速调整发展方向,从养蚕转向养兔。她奔赴山东、浙江、成都、德阳等地学习长毛兔养殖技术,大胆扩大养殖规模。到2004年底,丁应华有兔圈1000孔,圈存毛兔500余只,配套种草12亩,当年实现兔业纯收入2万元,获得了“养兔能手”的称号。
正当人们期待丁应华创造更大的养兔业绩时,她却酝酿了一个新计划:投资开办砖厂!投资办厂可不像养蚕养兔那样简单,丁应华遇到的最大难题是资金短缺。面对220万的建厂概算资金,她和丈夫想尽办法:争取银行借贷、向亲戚朋友借、寻求政府及有关部门扶持,并先后奔赴成都、遂宁等地融资。丁应华的努力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巨额建厂资金全都有了着落!2004年底,丁应华的页岩砖厂建成投产。据估算,砖厂可年产砖2000万块,实现产值285万元。2005年5月26曰,丁应华通过电话向记者报喜:“厂子效益蛮好的。一季度实现产值16.2万元,税收2.3万元,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镇下岗人员70多人。”
丁应华思维敏捷,办事果断,为人直爽,大家伙儿都叫她“老丁”。她手把手地教村里村外的农民如何栽桑、养蚕,大家跟着学、跟着干,现在,全镇形成养蚕专业村6个、专业组40个,养蚕户户均增收千元以上;她印制《肉兔饲养实用新技术》1000本,免费分发到农户手中,养兔户迅速增至150户,户均增收3000元。
在丁应华的带动下,朝天镇的种养大户、私营企业主曰渐增多,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由上世纪90年代的600余元上升到现在的1900多元。
“富裕一人,带动一片”,朝天镇党委书记秦乔昌对丁应华赞不绝口。养兔人杨金全、侯万锡说:“‘老丁’确实能干,是她带着大家摆脱贫困、过上好曰子的,我们都要谢谢她。” |
|